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通昭配资,请知悉
特朗普政府最近做了一件让德国特别恼火的事情。
他们宣布要对欧盟的汽车加征关税,特别是针对德国制造的汽车,税率高达15%到30%。
这一下可打中了德国的要害。要知道,德国汽车出口的七成是靠海外市场吃饭的。
美国这一刀砍下来,可不仅仅是抢市场那么简单,它是想直接掐住德国制造业的命脉,像奔驰、宝马、大众这些德国工业巨头,全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德国政府算过账,2024年德国对美国的出口占了总出口的10%,差不多有1579亿欧元,这要是关税加上去,损失上千亿欧元可不是闹着玩的。
过去遇到美国类似的贸易打压,德国通常选择忍一忍、谈一谈。
欧盟这边坐在谈判桌前,美国那边态度冷淡,德国往往也就吞下苦果,当作没看见。
这多少有点默克尔时代留下来的传统,习惯“先忍一下再说”。
但这次情况完全不同了。德国副总理哈贝克直接取消了和美国能源代表团的会谈,德国外交部也宣布暂停部分高层沟通项目,开始对美国搞起了外交上的“冷处理”。
更硬气的是,德国财政部向欧盟递交了正式文件,要对美国进行反制。
德国这次的态度非常明确:美国想打贸易战?那就打,德国奉陪到底。
这种强硬姿态完全不是德国以往的风格。
那么问题来了,德国这次为什么突然不忍了?答案其实不复杂,它实在是被美国逼到了墙角。
过去忍着,是因为德国在很多地方受制于美国,比如北约的军费、能源进口、关键技术的授权等等,德国不敢轻易翻脸。
但现在美国这一轮关税加码,直接瞄准了德国的汽车、机械和化工这些支柱产业,这等于要断德国的经济命脉。
德国人心里清楚,再忍下去,不只是自己吃亏,整个欧盟内部可能都会因为利益受损而出现分裂,联盟的团结就保不住了。
而且,就在这个德国最需要支持的时候,中国站了出来通昭配资,实实在在地给了德国三重底气,让德国觉得腰杆硬了,敢跟美国叫板了。
第一重底气,是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强力支撑。
德国出口的汽车、化工品、机械设备,主要就靠海外市场,而中国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
像奔驰这样的品牌,在中国的销量能占到它全球总销量的三分之一,大众汽车更厉害,超过40%的销量都来自中国。
就在美国关税威胁最紧张的时候,中国商务部在6月底释放了明确信号:支持中德两国在新能源和汽车智能化这些未来领域深化合作。
紧接着7月初,中国又为德国车企开了绿灯,放宽了部分电池配套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
这等于告诉德国:你美国市场不稳,没关系,中国这个大市场稳当当地给你托底。
有了这个后盾,德国制造业心里就有谱了,跟美国谈判自然硬气。
第二重底气,来自中国应对贸易战的成功经验。
中美贸易战打了七年多,全世界都盯着看中国会不会垮掉,结果中国不仅扛住了,对外贸易顺差反而大涨。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外贸顺差达到了惊人的4.21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激增将近一半。
更重要的是,中国对美国的依赖度大幅下降,从2018年占GDP的3.9%降到了现在的2.78%。
这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打法,证明了没有美国市场,也能活得很好。
中国走过的路、积累的经验,实实在在给了德国人信心和方向。
第三重底气,是中国在关键战略资源上的可靠支持。
7月上旬,美国国防部一份泄露的文件暴露了他们的软肋:美国急着补充用于F-35战斗机的稀土金属库存,而且想从“非中国地区”买。
这话说得委婉通昭配资,但谁都知道,美国自己搞不定稀土的提纯和加工,长期靠中间商从中国转手。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包括高性能钕铁硼磁材在内的关键材料实施出口许可证审查,等于收紧了稀土出口。
这一招让美国很紧张,但对德国来说,却看出了门道。
德国是欧洲国家里少数具备一定中高端稀土磁材制备能力的,虽然水平不如中国完整,但比其他欧洲国家强。
中国这个动作,既是在给美国加压,也是向德国传递一个信号:在供应链安全上,你并非孤立无援。
这条供应链上的“绳子”,成了德国敢于对美国说“不”的另一个关键支撑。
正因为中国站在前面扛住了美国的压力,积累了应对经验,又愿意提供实质支持,像德国这样的国家才越来越有勇气站出来。
德国拿到这三重底气后,行动非常快。
7月22日,欧盟委员会收到了由德国财政部、经济部和交通部联合签署的紧急文件,核心内容就是启动对美国新能源汽车、医疗设备和智能制造产品征收“对等性特别关税”的评估。
这个动作一出,欧盟内部反应出奇地一致:法国立刻点头同意,意大利表示附议,西班牙甚至主动表示愿意“同步推演”。
这是德国二十年来第一次领头推动欧盟对美国进行贸易反制,不再躲在“集体决定”后面,而是自己站到了最前面。
德国的反击点选得很准,就是要打美国的痛处。
一是针对美国的新能源车。美国新能源车出口量本来就不大,主要靠补贴和欧洲的“绿色配额”政策混饭吃。
德国要是卡住碳排放审查这一关,美国车就卖不进欧洲市场。
二是瞄准美国的医疗器械。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像强生、美敦力这些美国大公司长期在这赚钱。
如果德国调整采购规则,多买本土或欧洲货,美国厂商立马压力山大。
三是盯上美国的智能制造设备。德国机床技术强,美国反而依赖德国。
德国只要限制工控系统跟美国的技术合作,反制效果立马显现。
这些招数既能有效打击美国,又不至于让德国自己伤筋动骨。
美国当然不甘示弱。白宫立刻警告德国:如果继续推动报复性关税,就取消“德美能源协议”里的战略豁免条款。
美国财长贝森特也公开指责德国的举动“严重损害跨大西洋同盟的信任”。
但这一次,德国的态度很坚决,没被吓退。反倒是美国的威胁引发了德国国内更深的反思,媒体和民众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我们还要被美国控制到什么时候?”
德国的反击,已经从一次临时的对抗,变成了长期的战略调整。
在这场博弈的关键时刻,还有一个重要动向值得关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7月24日访问了中国。
选择在欧盟与美国贸易摩擦白热化的节点访华,这其中的信号再明显不过了,欧盟,或者说至少以德国为代表的力量,正在认真考虑“向东看”。
中国面对复杂的局面,展现了很强的战略定力。没有高调宣扬,而是通过一系列务实的动作传递立场:
中国外交部多次表态支持“欧盟自主决策”,反对“将经济合作泛安全化”;同时加速审批德国车企的在华投资项目,宝马在沈阳的新工厂提前两个月获批。
这些举措德国企业界都看在眼里,明白这是中国在释放善意、提供实实在在的机会。
回看全局,德国的这次强硬转变,背后是中国多年积累的实力与定力在支撑。
当中美贸易战证明“美国规则”并非不可打破时,像德国这样的国家,才有底气真正挺直腰板,不再一味看美国的脸色行事。世界的天平,正在悄然改变。
——THE END——
参考资料:光明网——德国对美关税谈判立场为何趋于强硬
中国经济网——欧盟成员国投票通过对美反制清单
环球时报——冯德莱恩抵达北京后表态:坚信欧中能够实现互利合作
通昭配资
高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